英山民俗汇农耕习俗

2023/5/26 来源:不详

导语

镰刀、纺车、独轮车……一件件承载着人类生存发展的农耕器具褪去了往日的繁忙,石碾、石磨、豆腐磨……呢喃地倾诉着一个年代的车水马龙。流光的指尖慵懒地抚摸着这些被上个世纪留下的痕迹,一切似乎仍在继续,一切却已变成永恒。

农耕习俗

英山农耕民俗历史悠久,具有中国农业文化特色,源头可上溯到汉唐时期,宋元明时期积淀十分厚重,主流形成于清朝大移民之后。民国以来,新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引进给传统生产习俗带来革命性的改变。由英山县图书馆联合英山县史志研究中心(档案馆)推出的栏目,带你一起走近英山民俗风情,传承农耕文明,弘扬民俗文化。

·第一节种植·

英山传统农业属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种植粮食为中心,其他种植业,以农民个体经营为主,家庭是生产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英山传统农业生产结构的主导形式。先民依靠世代积累的经验指导生产,人力、畜力是主要劳动力;劳动工具以手工工具为主,主要有铁制工具、竹木工具、石制工具,以及铁、竹、木、石材混合制成的工具。“铁犁牛耕”是英山传统农业的重要耕作方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至今不适合机耕的山头地区仍使用铁犁牛耕。

·耕作·

英山传统农业以种植粮食、油料、蔬菜为主,附带种植棉花以及茶、桑、药、果、麻、棕等作物。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大麦、小麦,黄豆、豌豆、绿豆、饭豆、蚕豆,高粱、玉米、粟、黍,红薯、土豆、水芋、泥芋、藕等都有种植,称为杂粮。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芝麻,20世纪70年代尝试种植油砂豆。棉籽在农药没有引进之前也是上好的油料。水稻是主粮,需要大田种植,麦类一般和水稻轮作,冬春种植麦类、油菜,夏秋种植水稻。杂粮一般种植在山地、田边地角;黄豆、饭豆主要在田堙种植,黄豆位于田埂中央,饭豆则种植在田埂边缘,茎蔓悬挂于田岸,饭豆亦可在地边种植。棉花对土壤要求较高,需要精耕细作。个体经济时期种植棉花主要是用来解决穿衣、盖被土地充足的家庭一般年年都种,但种植面积不大。茶、桑、药、麻、棕一般种植在园边地角,种植量较小,以家庭消费为主不作收入来源。中药材茯苓一般有专业户栽培,量都比较大。果一般植于庭院,作为居家的点缀。蔬菜种类繁多,冬春白菜、萝卜为主,夏秋品种丰富,辣椒、茄子、豇豆、南瓜、丝瓜、葫芦、瓠子等是常莱,地边还有种植黄花的,黄花属蔬莱中的精品,一般用来招待客人。

水稻种植(二)英山传统水稻品种主要有籼稻、粳稻,家家户户种有少量糯稻。自古以来,水稻每年一季,年,英山全县平畈地区推广双季稻,20世纪70年代,除少数山头地区气候不适宜双季稻,其余基本普及,20世纪末恢复一季。水稻种植基本流程:选种、育苗、盘田、插秧、看水、施肥、薅田、防病、除虫、割谷、收谷、打谷、去杂、晒干、归仓。1

耙田

两排牙齿生得齐,

腰身细长扑在泥。

下到田里便梳洗,

田平土细更疏稀。

插秧秧苗长高约8厘米时,就可以插秧。插秧先要扯秧,扯秧就是将育好的秧苗从秧田里拔起来,洗净秧根上的泥巴,扎成把。扯好秧要将秧把运到盘好的田边,根据秧苗的大小,插秧的密度、每棵秧的株数按一定密度将秧把抛入田中,这叫打秧。插秧密度随着谷种的变化有所改变,早期单季稻、高禾秆生长期长的品种,密度是“椅子脚”,即行距1尺2寸、间距9寸左右;20世纪60年代前后引进双季稻、低植株、短生长期品种,密度提高到三五寸或四六寸。

插秧

手把青秧插稻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作揖打躬朝自己,后退原来是向前。

施肥接秧

看水即排水灌水,水稻怕干,但水太深也影响生长,幼秧一般不超过田面1寸,成秧不超过3寸,为促进秧苗生长,有时还需要晒田,稻谷灌浆成熟待收期就要清沟排水。

薅田是用脚将踩拂稻秧之间的田泥,拔除杂草。薅田与施肥一般配套进行,先施肥后薅田。引进除草剂之后蒋田的工序被省略。

打谷就是脱粒,使谷粒脱离禾穗。打谷一般用牛拉石磙碾,也叫碾谷;也有用棍棒敲打的。稻谷打下之后,通过风扇、相锨、簸箕等工具将籽粒饱满的谷子筛选出来,晒干收贮。

看水、施肥、薅田、防病除虫属水稻整个生长期的田间管理,每一个细节都直接影响收成。割谷、收谷、打谷、去杂、晒干、归仓是水稻种植的最后阶段,家家户户讲究颗粒归仓。收谷之后多数户还会下田捡谷,将遗漏的谷穗一穗一穗地找回。

·写在后面的话·

“追溯农耕岁月,再现英山风情”

为了保护和传承濒临消失的农耕民俗文化遗产,展示英山悠久的农耕文明和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风,让人们直观的了解过去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让下一代不忘耕作之本,留住农耕文明,让年轻一代了解英山民俗风情,民俗文化,了解英山农村、农民、农业的过去和现在。由英山县史志研究中心(档案馆)、英山县图书馆联合推送的《英山民俗汇》正式上线了。《英山民俗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她承载着人文英山古老的文明、朴素的乡风民俗。一件件物品,代表了一代人的记忆和情怀,也体现着劳动人们的伟大智慧。在《英山民俗汇》里,你可以感受到浓郁的英山地方特色,各种有关民俗文化的种种传说、故事和生活纪实再现了英山人文化生活的真实状态。相信《英山民俗汇》一定能够激发读者对古老而又年轻的英山心生向往之情,沉醉于英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热切期盼走进生机勃勃的英山大地,了解英山人文历史,亲身感受英山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内容来源:英山县图书馆)

温馨提示:疫情防控不放松,安全旅游记心中。出游在外,做好个人防护,全程都要佩戴口罩,积极配合景区的防疫要求登记身份信息、行程码健康码登陆、测量体温等疫情防控工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49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