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豇豆茄子太空种子着陆平潭校园
2023/11/28 来源:不详不少人都尝试过播种蔬菜种子,那拥有“太空”属性加成的番茄、豇豆、茄子等蔬菜种子,你种过吗?近日,平潭流水中心小学的科学课上,学生们播种下了一颗颗航天种子。
趣味课堂共植太空种子
“在种的时候,我们先挖1厘米深的洞,再将种子放进去,最后轻轻盖上一层土。”当天下午,在班级学完种植知识后,六年7班的学生们跟随平潭流水中心小学科学老师陈少华,来到“耕读园”学习太空种植课。挖坑、放种、覆土……学生们小心翼翼地将一颗颗航天种子种下,期望它们能茁壮成长。
陈少华在教孩子们如何播种
学生们将种子播下
据介绍,此次种植的种子有5个品种,分别是番茄3号、太空架豆、太空豇豆、航椒7号、航茄2号,还有普通种子。陈少华告诉记者,把普通种子和太空种子一起种下,是为了做科学探究对比实验。“在保证相同的水分、肥料、土壤环境下,观察同样的品种,不同的种子会有什么区别。”
种植现场,孩子们一边挖土,一边对太空种子好奇发问:“太空种子单看外表跟普通种子差不多,很好奇长大之后会变成什么样?”“今天种的太空种子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呢?”
那么,这些太空种子是从哪来的?据陈少华介绍,这些太空种子来自航天育种基地,是通过太空种子种植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参与学校免费发放的。太空种子种植综合实践活动已连续举办多年,目前全国已有多所中小学参与。
播撒梦想开辟种植基地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耕种太空种子,学校在多平方米的“耕读园”里开辟科学实验基地,命名“太空园”。同时,将科学实践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安排科学老师和专业技术员指导学生掌握种植技巧。
“在‘耕读园’开发其中一部分作为科学实验基地,让更多爱好科学的孩子参与种植、观察和探索,体验劳动的辛苦,探索科学的奥秘。”平潭流水中心小学副校长方梅云表示,为了让太空种子更好地生长,科学社团学生负责照顾、观察和记录太空种子,对种子从育苗、播种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
从过去在教室里讲解太空种子,到如今在“太空园”进行实践操作,乡村教育正在酝酿着变化。
“乡村学校的学生能获得太空种子的种植机会,并在‘太空园’开展科技教学活动,这种变化真的特别难得。”陈少华说。
自从学校开设了“太空园”,太空种子的相关知识就在学校成为热议话题,学生们总会在课余时间探讨自己对太空种子的认识,进而延伸到相关科学知识、种植技巧、劳动技能等。
“这样的课程很有意思,我学到了很多农业知识,激发了我对航空航天知识的兴趣。”六年7班学生陈皓宇说。看着学生们的变化,方梅云喜在心头,“种植过程中,可以提升学生的航天知识和种植科研实践能力,让更多学生收获到探索科学的快乐,也在学生心里撒下‘太空’的种子”。
知识多一点
航天育种也称为空间诱变育种,是指借助于返回式空间飞行器或在轨空间站及地面模拟空间环境装置,利用高能粒子宇宙辐射、微重力和复杂电磁环境等多种因素对所搭载的植物材料的诱变作用,使材料发生突变,再返回地面,科研人员从中筛选出需要的变异材料,经过地面多代选育、最终获得优良新品种的过程,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农业育种技术集成创新的新技术手段。太空种子就是利用航天育种技术培育、选育出的新品种种子。
航天育种利用的是独特的空间环境,这种环境地面上很难成功模拟,加上太空中诸多因子的综合作用使植物材料发生变异,其变异率高、变异速度快、变异位点多、变异后恢复的概率相对较小、有益变异多,是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和新种质资源的新途径,航天育种作物营养成分和抗性得到大幅度提高,一般具有高产、优质、抗性强等特点。
普通种子成为太空种子要经过三个阶段:种子筛选、空间诱变和地面选育,其中地面选育工作任务最重,所需时间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