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窑难成一器的红釉瓷器

2022/9/28 来源:不详

美丽的黄皮肤爱心援助工程 http://m.39.net/news/a_6285095.html

红釉瓷器大约从明代永乐时开始烧造,历经宣德朝和康、雍、乾的鼎盛发展,到民国失传。十多年前,有一则新闻,说湖南醴陵瓷业公司成功恢复了这一失传的工艺。后来看到产品,感觉完全两回事。

红釉瓷器有祭红、宝石红、郎窑红、豇豆红,等等若干称呼。其实都一回事,只是各时期、各个窑场作坊的师傅配制釉料的比例有所差异或者窑温不同产生的颜色变化。

这种釉色最初的研发成本就不简单。传说,永乐皇帝下达生产命令后,下边的督窑官吏日夜督战,由于屡烧屡败,不少窑工掉脑袋,直到某窑工女儿舍身跃进窑炉才以生命换来第一窑红釉器。这不是像某些同志认为的是为艺术献身,很可能是其父兄被处死后悲愤自尽。

红色就是朱色,朱明皇帝需要红色瓷器符合情理。至于因为人跳入炉子就烧出这种产品就可能是扯谈了。

“要想穷,烧郎红”,“千窑难成一器”。这两句话又说明,不仅最初研发成本高,生产成本也不简单,难度相当大。所以,除了朝廷布置的生产任务和极少数富人订制外,历朝历代可能不会有作坊主动烧制这种瓷器。这也是各博物馆、古玩店较少见红釉器的原因。

红釉器的烧制技术是保密的,因为保密,所以容易失传。康熙时,传教士昂特雷科莱的一封信谈到过大概的制作方法(应该是道听途说)。信中特别提到“其用量系保密不易探得”。有关内容摘录如下:

“这种红色釉料是由铜矿粉和一种稍带黄色的石头或卵石配制的。这种石头是作为医药用的明矾的一种。这种明矾要掺入幼年儿童的尿和白釉,后倒入碾内捣碎。其用量系保密不易探得,故不得而知”。

红釉瓷器的普遍特点是“灯草口”,口沿一线白色,如灯草颜色。有些白线细,有些宽,有些没有灯草口,不能纠结于此,工艺不是全都相同,进了炉子也不是全部可以由人工可以把控;还有一个普遍现象是“郎不流”,意思是红釉在流到圈足底之前会戛然而止。其实不仅仅红釉,其它许多瓷器的釉都有这个特征。但也不要纠结于这个说法,控制不好,仍然还是有流到底部的。毕竟,古代的手工生产技术设备并不精密,一窑出炉,各种情况都有。

本文由林泉杂谈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19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