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心同行共情来自高情商的感同身受
2022/6/8 来源:不详共情
来自高情商的感同身受
有人说过“沟通”
70%是情绪
30%是内容
深以为然
良好的情绪流动
温暖的共情能量
往往比沟通的内容更加重要
共情
共情也称移情、同理心。共情是感他人所感,是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和体验,包括对他人情绪的“感同身受”和对其处境的主观推测,即“推己及人”。共情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共享他人的感受,通过整合情境下的线索,准确地把握对方发送出来的信息,并以恰当的形式予以反馈,促进我们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临走时贾府送了很多东西,平儿和她一一交代。刘姥姥千恩万谢,平儿笑道:“休说外话,咱们都是自己人,我才这样。你放心收了罢,我还和你要东西呢,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那个灰条菜干子和豇豆,扁豆,茄子,葫芦条儿各样干菜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
短短一段话,就透出平儿高情商的共情能力:看似和刘姥姥要东西,其实不过是为了给刘姥姥减轻心理负担,让她接受得心安理得一些。
真正的高情商是共情后恰如其分的帮助,是不忘护全她的体面,是给予她尊严,是润物细无声,过水而无痕,只在心中留下阵阵暖意。
共情的分类
壹
情绪共情
个体的情绪体验发生在他人身上且与他人一致或相近,这种体验即为共情,不仅包括体会到的他人当下的情绪,也包含个体预期到的他人的情绪。情绪共情是人类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从婴儿开始,并不需要太多的后天习得,例如,婴儿会受到周边其他孩童的哭闹情分的感染而产生哭闹的反应;当亲近的人表现出悲伤的情绪时,小朋友也会跟着悲伤哭泣。
贰
认知共情
个体对他人所处情境下情感的认知,个体并非一定要有与他人一致的情绪体验,而更强调对于他人情绪的感知与认知。认知共情也可称为思维方式的共情。无论自知与否,每个人都会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概念和思维方式系统。当面对半杯水,你、我、他都看成是半空的状态或半满的状态,这时就会产生一定的认知共情。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和理念会帮助形成认知共情。
共情的层次
共情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感受:能从对方的参照体系出发,设身处地感受同学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
第二层是表达:我们将自己对他人的理解和感同身受表达出来并传达给对方。
第三层是改变:引导他人在自我感受和问题上进一步思考,总结并尝试做出改变。
共情能力的提升
(一)学习共情表达语句
“你现在的感受是………因为………”
“你感到……因为……”
“你想说的是………”
“你的意思是……”
“你看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吗?”
(二)掌握共情五句话
(1)他人当时的感受怎样?
(2)我自己的感受又如何?
(3)他人当时的目的/意图/需要/想法是什么?
(4)我内心又是怎么考虑的?
(5)我该怎么做,才能达到比较好的结果?
(三)使用“我”表达自己的情绪
用“我”来告诉对方“自己的内心感受”,如“我觉得很失望”“当你告诉我不能来时,我感觉到伤心”等;尤其是在表达自己的负性情绪而对方是引发自己负性情绪的人,这样能获得对方的理解。
(四)学会换位思考
如果我在他的位置上,我会怎样处理?”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处理问题,一切就会变得简单多了。我们应该懂得“你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得怎样对待别人为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懂得“得到朋友的最好办法是成为别人的朋友”:信任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因而不能强求,与朋友相处时应存大同,求小异。
(五)善于使用非语言行为
人际沟通除了语言表达外,还有非语言行为,如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动作变化等我们在人际沟通中可以命名某种非语言行为来描述对方当下的情感状态。
真正的善良是浸润在共情中的善良,是一种高情商的体现,因为设身处地,用他的眼睛来看周围的世界,感受他的情感,想象他的想法,才能让善意穿透层层防备,让援助之手驱散迷雾,触及内心深处的柔软。
END
文字:张佳怡
排版:叶小琳
审核:李信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