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时期单色釉瓷器,不仅质精貌美,还品种
2022/9/24 来源:不详陶瓷文明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时代推移,制作工艺不断完善,瓷器也趋于精细秀美。装饰手法来看,基本难跳出釉色与纹饰这两大装饰手法。清代景德镇窑单色釉瓷器,不仅质精貌美,品种丰富,而且时代鲜明,脉络清晰,其中还以极具皇家风范的官窑制品为大宗,生动再现了有清一代景德镇窑单色釉瓷器的较高水平和发展脉络。
康熙时期为了恢复景德镇御窑厂的制瓷生产,皇帝亲自委派督陶官前往景德镇监督陶事,使得景德镇御窑厂制瓷工艺迅速发展。康熙时期单色釉非常丰富,有郎窑红、霁红、豇豆红、孔雀蓝、洒蓝和天蓝。天蓝釉色调清雅、明快。紫釉,釉面润亮,色泽娇鲜,如刚刚成熟的紫茄皮色。
乾隆红釉瓷器都属于铜红釉瓷器,烧制工艺难度比较大,只在明早期有所烧制。康熙时期为了烧制成功红釉瓷器,进行了大量的努力,成功研制出红釉瓷器烧制秘方,直供宫廷使用,所以非常名贵。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郎窑红色泽较明宣德宝石红更鲜艳,釉层凝厚,玻璃质强,有开片纹,并有垂流现象,釉面除有大片裂纹外,还有不规则的牛毛纹。底足内呈透明的米黄或浅绿色,俗称“米汤底”或“苹果底”,也有较少的红釉底。口部釉层较薄,多露胎骨,呈粉白、淡青或浅红色“灯草口”即“脱口”,底部红釉垂淌,聚于器底,但由于康煕时底足旋削工艺的高超,流淌的红釉均不会过足,后世将此称之为“垂足郎不流”。
霁红釉笔筒康熙霁红釉系仿明代宣德红釉的品种,但红釉色泽多泛黑红,个别的较为浅淡鲜亮,色调都很均匀。此时的霁红器胎体坚硬细密,有的釉面有细小橘皮皱纹,有的因釉层较厚而呈垂流状,足边往往因垂流积釉而呈黑褐色。“灯草口”非常的规整。
豇豆红釉釉洗豇豆红釉也是康熙晚期创烧的新品种,因其色泽如成熟的豇豆红色,并常有绿斑苔点而名。因受烧成气氛的影响,器物釉面呈色变化很大:或粉红色中有深红,或深红色逐渐晕散为浅红色,或局部泛浅黄或浅绿色,或深绿中泛红
天蓝釉花觚天蓝釉为康熙时创烧的新品种,因颜色似天空中的蓝色而名。这一时期天蓝釉的烧制水平极高,呈色稳定,因烧造难度较同时期的豆红要小一些,故产量较多。因深受宫廷喜爱,以后各朝代官窑也都有生产。
孔雀蓝釉花觚孔雀蓝釉是一种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的低温色釉,釉层清澈透明,色如孔雀羽毛上的蓝色。孔雀蓝釉或施于白釉瓷器上,或施于素烧坯上,素胎挂釉者,胎釉结合不甚牢固,釉层常有剥落。孔雀蓝釉器生产的品种与数量均不多,康熙时也有仿烧明宣德官窑的孔雀蓝釉器物。
洒蓝釉棒槌瓶康熙时期的洒蓝釉瓷器呈色稳定,做工精细,很多辅以金彩装饰,也有少量辅以五彩和釉里红装饰。由于烧造时的工艺复杂,成功率比较低,因此洒蓝釉瓷器在当时也是比较珍稀的一个品种。
茄皮紫釉茄皮紫釉瓷器始烧成于明弘治朝景德镇窑,以清康熙朝制品为最好,并有浅、浓、老三种色调,以螭耳瓶,胆式瓶,盘口瓶等式样居多。茄皮紫釉虽然很厚,但没有开片纹,釉色均匀肥厚,乌亮泛紫,十分美观。茄皮紫釉瓷很少,故十分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