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包子童年的记忆
2023/9/25 来源:不详白癜风的治疗与控制 http://m.39.net/disease/a_6198022.html
小时候我很喜欢吃包子。
但是妈妈却很少做包子。
你没办法要求一个带着4个小孩、还种着十几亩田的女人,浪费半天时间给你做一顿包子。
在我四年级的暑假,想吃包子的欲望,促使我指挥我的兄弟姐妹,做了一顿包子宴。
事情是这样的:
那天,我妈趁着清晨的凉爽,拿上锄头匆匆下地。临走前警告我们好好写暑假作业,并且嘱咐我姐姐,发面蒸一锅馒头。家里的馒头吃完了。
我姐姐十八岁,在我妈的培养下,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一系列蒸馒头的流程。
面粉用的是自家地里收的麦子,拿到村头磨坊里磨出来的面粉。微黑,有一股面香味。
发酵用的老面疙瘩,是上次蒸馒头时特地留下来的,我们叫它“酵头”。是一块表面已经发硬、闻起来酸酸的的面团。
用足够的温水把面盆里的“酵头”化开,然后用手反复抓散,再掺入几大碗干面粉。姐姐用并不太给力的两只拳头将水和面粉揣成均匀的面团,然后盖上细纱布,坐等面团发酵。
夏季近40度的高温,使得面团在一个小时左右,体积膨胀到原来的3倍大小。
姐姐铺上面板,撒上面扑,踮起脚,咬着牙,流着汗,把一摊软塌塌黏糊糊的面水混合物揉成了四个光滑且富有弹性的面团。
在姐姐努力揉面的时候,厌烦了吃馒头就咸菜丝的我,忽然突发奇想,想要做一顿包子。
我弟弟妹妹举双手赞成。
姐姐提出一个问题:“用什么做馅儿?”
我瞅了瞅厨房角落里一捆新鲜水嫩的豇豆——是我妈早上趁着露水摘回来的,就它了!
一捆豇豆掐头去尾(小弟小妹配合完成),迅速在水井旁边过了两遍水,我拿着大菜刀把它们切成了细细的豇豆粒,咝~切完以后胳膊都酸了,虎口生疼。
姐姐是个炒菜只会多放盐的奇女子,所以调馅儿只能由我来。
调味的时候,我只是简单地把我认为应该放的佐料放进去:盐,酱油,五香粉,豆油。本来想放点肉,可惜家里没有。
妹妹负责擀面皮。按照我妈教的方法,擀得中间厚边缘薄。我和姐姐负责做包子。
姐姐给我做示范:把面皮平摊在左手手掌中,五指弯曲,形成一个面窝窝;然后舀两大勺馅料放进去;右手拇指和食指捏着面皮的边,依次捏出一个接一个的小褶子,直到把整个馅料包起来,然后收口。
我们做了二十几个大包子。
做到最后没馅了,我又把家里的红糖拿出来,掺入一些面粉(我见我妈这么干过,依葫芦画瓢),做了几个糖三角。
做好的包子全部放在圆篦子上静置,“再醒一会。”我姐姐说。
其实就是二次发酵。
再后来就没我什么事儿了。
蒸包子用的是农村烧柴大灶,上面两层竹编的大蒸笼,直径接近一米。伴随着笼盖掀开时蒸腾的水蒸气,我吃上了梦寐以求的、软乎乎、香喷喷的大包子。
我弟弟妹妹双手捧着包子吃的也很欢脱。
我妈妈回来时,见我们做了包子,很是惊奇。
我献宝似的把包子捧到她面前。
妈妈用井水仔细洗干净手,甩掉水珠,接过包子,连草帽都没有摘,坐在台阶上大口吃了起来。
我给她剥了两瓣儿蒜,空水壶里续上凉白开。
我妈一口气吃了两个大包子,然后说:“你包子馅里没有放葱姜蒜末啊?”
……
第一次做包子,大意了。
长大以后,我到了南方。才知道除了韭菜鸡蛋馅包子和肉馅包子,还可以有笋干馅,粉丝馅,雪菜馅,梅干菜馅,萝卜丝馅,豆沙馅,奶黄包等等等等,当然,还少不了豇豆馅儿,真真是万物皆可入馅儿。
某次有幸参观了包子生产线。看到了全自动做包子的机器,有和面机,压面机,整形机,出馅机,成型机,捏花机,垫纸机,排盘机等等,非常的自动化,也非常的方便。
再也不用像我小的时候,为了吃顿包子还要全家动员,统筹安排。(笑)
科技的进步,将我们的双手从繁重的劳动里解放出来。
例如能收麦的联合收割机,又例如在田地里喷农药的无人机。
我的妈妈再也不用顶着烈日在田地里劳作。
而我想吃包子,只需要拿出手机扫码付款,说:“老板,拿两个豇豆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