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锅肉寻常美味百姓家,我的好吃人人知桂

2023/3/23 来源:不详

回锅肉也称“熬”锅肉,是四川民间的传统菜肴。因其历史悠久,食者甚众,遂成为别具风味的四川名菜,被誉为川菜第一品!

四川人家里家家都能做回锅肉,到四川回锅肉不能不吃,俗话说“入蜀不吃回锅肉,等于没有到四川”。久居外乡的四川人,回川探亲访友,首先想到要吃的就是回锅肉。曾经在民间选心目中最喜爱的川菜里,回锅肉高居第一!

发展到现在,现在回锅肉的品类已经很多了,什么连山回锅肉、干豇豆回锅肉、红椒回锅肉、蕨菜回锅肉等等。其口感油而不腻,不会让人吃了觉得很难受,反而食欲大振。最地道的吃法有两种,一种是下米饭,这样吃很有感觉,超级下饭;另一种是把直径5厘米的白面小锅盔(四川面食)中间划开,把炒好的肉夹进去吃,这种有吃地道成都小吃的感觉。

最开始,回锅肉是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方法蒸熟(俗称旱蒸)后再切,煎炒成菜。因为隔水蒸至熟,减少了可溶性蛋白质的损失,保持了肉质的浓郁鲜香,原味不失,旱蒸回锅肉一经推出便流传开来。但是一般人家哪有这么多闲心,所以家常做法还是以先煮后炒居多。

回锅肉的出现最开始是因为祭祀需要!在川蜀民间,祭祀祖宗以猪肉为尊。西汉刘安《淮南子》记载:“世俗言:飨大高者(高,祖也)彘(猪)为上……夫飨大高而彘为上牲者,非彘能贤于野兽麋鹿也,而神明独飨之,何也?以为彘者,家人所常畜而易得之物也,故因其便以尊之。”简单说就是,猪在当时已经属于家畜,广被人们饲养,体型相对大,可替代三牲作为祭祀用。

作为祭祖的猪肉,先要煮熟,不能放盐,以示不忘食物的本源,表达了对祖宗的尊敬。祭祀后就可享用祭肉了,以前一般是将祭肉切片,直接拌以椒盐和辛香作料吃,也可以放回到汤锅中,加盐和菜蔬煮热后再吃(相当于现在的连锅汤)。据说回锅肉的产生跟一个清末姓凌的翰林有关。凌翰林平时爱吃一些煎炒类菜肴,祭祖之后,就将肉切片放入炒锅翻炒,又加入盐、花椒、酱、醪糟汁和青蒜。没想到其味香美无比,左邻右舍纷纷仿效改进,名满天下的回锅肉就这样诞生了。

其实,回锅肉的历史非常悠久!至今川南不少地方称作爆肉,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凡御宴至第三盏(即御宴上皇帝向王公贵族和百官的第三次赐酒,一共有九次),方有下酒肉、咸豉、爆肉、双下驼峰角子(形如驼峰的面食)。”有人或许会问:以猪肉为原料的回锅肉怎么可能成为宋朝御宴大菜呢?

要知道苏轼的的《猪肉颂》中可是道:“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后山谈丛》中更是说:“御厨不登“彘”肉。

曾在四川为官,后升为宰相的吕大防对宋哲宗赵煦说:“饮食不贵异味,御厨止用羊肉。”劝说皇帝不要去贪图珍“馐”佳肴,和百姓一样家常美食也是可以的。吕大防还说:“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吕大防之所以苦劝皇帝“止用羊肉”,恰恰从反面印证了猪肉同样受到皇帝青睐。回锅肉也开始出现在语言上,所以,御宴上的爆肉,有可能指爆猪肉。从烹饪方式“爆”的角度,可以将爆肉视作回锅肉的原型。

曾在四川为官,后升为宰相的吕大防对宋哲宗赵煦说:“饮食不贵异味,御厨止用羊肉。”劝说皇帝不要去贪图珍“馐”佳肴,和百姓一样家常美食也是可以的。吕大防还说:“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吕大防之所以苦劝皇帝“止用羊肉”,恰恰从反面印证了猪肉同样受到皇帝青睐。回锅肉也开始出现在御膳里,所以,御宴上的爆肉,有可能指爆猪肉。从烹饪方式“爆”的角度,可以将爆肉视作回锅肉的原型。

至于爆肉的烹饪原料和工艺,在《东京梦华录》里没有说明,很难判断与现在的回锅肉是否一致。川南称回锅肉为爆肉,是否只是保留了宋朝爆肉之名?如今山东鲁菜中也有回锅肉,从鲁菜中的回锅肉制作工艺中可以找到爆肉的端倪,两者还是有共同之处!明宋翊《竹屿房杂部》更是明显记载:“油爆猪,取熟肉细切脍(切片),投热油中爆香,以少酱油,酒浇,加花椒,葱,宜和生竹笋笋丝,茭白丝同爆之。”先煮再爆,这不就是回锅肉的基本特征吗?

在湖广填四川的这场旷世大移民中,油爆肉又回流到川蜀,人们更是创造性地加入了豆瓣酱,甜面酱,豆豉。使得火锅肉口味更加独特,色泽红亮,肥而不腻,嚼之浓香!

不管如何,反正威记是抵挡不住回锅肉的诱惑的!你呢?

发现美食!感受美食!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40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