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乔一路向南到眉山

2023/6/6 来源:不详

一路向南到眉山

冠乔

去眉山的路上,友人告诉我,不要对三苏祠景点的期望值过高,去了你会发现,关于苏轼父子,眉山的文化打造远不及你想象得那么好。

友人身居成都,是我三十年的老朋友。我们拥有共同的旅游理念,更看重于过程体验。他的提醒,其实是一种从小处着眼的角度思维,抑或是对眉山文化的欲扬先抑。于是我们约定换个调子,不妨从一路向南的沿途风光中感知三苏文化内蕴。

(一)

正是最美四月天。沿途起起伏伏的低山丘陵,更像是错落有致的绿水青山,肥沃的成都平原雨量充沛,生机盎然,路边的花草、树木,梯田里庄稼、茶园,远处的果树、翠竹,蓊蓊郁郁,清新俊逸,出水芙蓉一般的可人、养眼,一层层绿,一片片黄,一树树果,一丛丛香……

巴山蜀水,地灵人杰。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川西坝子,自古就以人才辈出、文化浓郁著称。眉山地处成都平原腹地,江山平缓如眉,河流清澈见底,宛如“玻璃江”的岷江穿城而过,彭老山下,青衣江滋润的冲积坝两岸,更是吸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宋仁宗景祐三年腊月十九(公元年1月8日),一代大文豪苏轼呱呱坠地,相传在这一天,曾经风景秀丽的彭老山一夜之间草木尽枯,百花不放,就连飞禽走兽都远走高飞。眉山父老议论纷纷,惊叹苏家男孩的降生夺去了彭老山所有的灵气。又传说60多年之后,苏轼去世这一天,灵气还了回来,彭老山又变得郁郁葱葱。

传奇人物的出生,总伴随着一连串的传奇故事,虽荒诞离奇不足相信,但一路向南的川西坝子风光告诉我们,蜀地的灵山秀水、特殊的人文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气息,确也给了苏轼父子最早的陶冶与启迪。

据载,苏轼的祖父苏序乐善好施,每年收完稻子,都会拿出稻谷来赈济乡亲,他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种植了大量芋头,每当穷人春荒无食,就煮上满满一锅芋头放置门外,任由吃不上饭的乡亲们自取。

母亲程氏性情贤淑,虽出身名门,知书达理,却也恭俭持家,不避辛劳。有一次娘家来人看望,见她身着粗布衣,屋里屋外忙活着操持家务,便问她:“你娘家那么富有,随便要点财物就足够生活,何必把自己弄得这么辛苦?”程夫人说:“我跟娘家要点财物倒是可以,只怕娘家人会笑话我丈夫没有本事养家糊口,从而看不起他。所以,为了丈夫的尊严,我不能这么做。”

在程夫人鞭策下,丈夫苏洵闭门谢客,发奋苦读,终于成为“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的散文大家,《三字经》有文赞曰:“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苏轼、苏辙兄弟更是在母亲亲自教育下读书识字,他们经常同小伙伴们一起漫山遍野地玩耍奔跑、采食野果,也会骑在牛背上一边放牧、一边学习,“川平牛背稳,如驾百斛舟。”母亲教育他们心怀慈爱,从爱惜小生灵做起,既而爱长辈、爱兄弟、爱家庭,长大后才能爱社稷、爱天下,“是时乌与鹊,巢鷇可俯拿。忆我与诸儿,饲食观群呀。”如此茂盛的苏家园子,鸟窝随处可见,孩子们只要稍微探身,就能看到鸟窝里毛茸茸的雏鸟。

母亲对苏轼兄弟的教育是全方位的,每天放学后,兄弟俩温习完功课,就扛起锄头、带着树苗,跟母亲一起到祖茔里栽松植树。劳动锻炼了苏轼兄弟的意志,更净化了心灵,孩子们在山坡种下一棵树,母亲在孩子们心里播下一棵苗,多年之后,苏氏兄弟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做多大的官,都会以挖土开渠、植树造林、关爱百姓、造福一方为己任,“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苏轼在《送贾讷倅眉》中如是说。在定州,他把家乡眉山盛产的水稻种子运来,并亲自向农民传授水稻插秧栽培和管理技术,使定州昔日的荒野水潭,变成了一块块稻荷飘香的水田,老百姓高兴地唱起了插秧歌,后来发展为河北地方戏剧戏曲“定州秧歌”。在惠州,他向当地推荐武昌秧马的好处,这种插秧工具可节省人力,提高效率,“我有桐马手自提,头尻轩昂腹胁低。背如覆瓦去角圭,以我两足为四蹄。”赴任杭州,他战饥荒,驱疫疾,疏浚两河,整治六井,雷厉风行,政绩卓著,赢得百姓的一致爱戴与信赖。离任徐州,百姓十里相送,他动情地写道:“欲寄相思千滴泪,流不到,楚江东。”

(二)

车在山里行,人在画中游。在一路向南的旅途中,我们不时看到白墙黛瓦的农屋村舍错落山边,花香鸟语,炊烟袅袅,虽不似岭南民居的奢华,江南民居的考究,却有川西坝子特有的古朴与自然,农舍、庭院随势而建,依山而居,悠然地卧在低缓的层峦里,知性而恬淡,古朴而柔缓,宛如一幅恬静的写意风景画,好似辽阔大草原里放牧的牛羊。

川西民居多采用穿斗构架体系,屋顶为出檐较大的悬山式平坡,小青瓦覆盖,墙面多为竹编夹泥墙套白,以更多地利用阳光反射,来弥补“天无三日晴”的光照不足,同时,也恰与深棕色的木构架形成鲜明有趣的对比。屋面挑檐深远,常常超过一米甚至一米五以上,有的还外加眉檐,以防墙面风雨侵蚀。民居以独立院落为主,也有三五户相互组合,多不设围墙,房屋高低前后错落,庭院或天井亲切而富有变化,虽方向不尽相同,却与周围环境高度契合,相映成趣,呈现出一种特有的质感美与自然美。

梁实秋先生在散文《雅居》中这样描述:“到四川来,总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的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远远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先生对四川民居描述得很形象,并以雅居二字形容,确有几分道理。

川西民居土地相连、院落相接,和家睦邻、鸡犬相闻,一起带月荷锄,共论田家农事。他们讲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特别强调崇尚自然、融入自然,从而做到天随人愿,天人合一。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表现在人文方面,就颇有些眉山人的率性自然、淡定从容。眉山人好像更懂得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感恩生活对人间的美好赐予,辛苦劳作之余,眉山人知性知足,忙中偷闲,喜欢驾车出游、出门耍耍,爱好打打麻将、晒晒太阳,找地方泡壶茶、发发呆,吃顿火锅,泡个澡堂,巴适得很,安逸得很!

往事越千年。眉山人的这种率性反映到北宋“元佑党争”里,就更加放大了苏轼与程颐两种性格的巨大差异。有“程门立雪”之誉的程颐先生不苟言笑,动辄诵说三代古礼,处处讲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古板,不容变通。他教授十岁小皇帝赵煦功课,动辄以师道自居,除灌输儒家思想之外,还要求小皇帝不近酒色。就算小孩一些顽皮的小动作被他看见,也要小题大做训导一番。显然,这与天性通脱豁达、不拘形式、率性自然的苏轼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当时的起因很简单,一代名相司马光去世,程颐受命主持丧礼,而丧礼这一天,正是皇帝率文武百官到南郊祭祀天地之日,按规定要鸣炮奏乐唱典歌。

仪式结束,文武百官更换衣服前往司马光家中吊唁,程颐当即拦住不准入内,理由是“子于是日哭,则不歌。”意即你们参加了葬礼,就不能再参加喜庆活动,这在礼节上说不过去。苏轼内心起了反感,忍不住说了一句“此乃鏖糟陂里叔孙通所制礼也。”一句话噎得程颐够呛,意思说从脏乱之地而来的冒牌叔孙通。此言一出,百官哄堂大笑,程颐满面通红。从此苏程结怨,拉开了“元佑党争”的序幕,于是,程颐为首的洛党与苏轼为首的蜀党分庭抗礼,互相攻讦,一时间朝政陷入混乱。

(三)

车在山里一路南行,盎然春意触手可及。到了一个小镇,路边农人摆放的春橘煞是可爱,我们忍不住停下车,决定买几只尝尝鲜。乡亲们说,他们卖的是眉山春见,俗名耙耙柑,果皮橙黄,果肉脆嫩,风味浓郁,酸甜适口,因为只有春季才能上市,故名春见。这名字富有诗意,颇有几分苏东坡式的浪漫。友人忍不住好奇,执意请农人带我们去果园里观赏一番,说在成都市场常见到耙耙柑,但不知开花结果的树木长什么模样。

漫山遍野的橘树挂满了果实,满树的眉山春见像一只只灯笼挂满枝头,微风荡漾,橙黄点点,山野间飘荡着一股淡淡的果香,正好一览“绿树枝头万点金,满山尽披黄金甲”的唯美景象。看来苏东坡爱食橘,恐与家乡盛产橘子有关,他说:“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他又说“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苏东坡是著名的吃家大神,不仅创制“东坡肉”“东坡羹”“东坡酥”“东坡豆腐”“东坡肘子”“东坡蜜酒”,还边吃边留心观察各种美味佳肴的烹制方法,写下了《鳊鱼》《食雉》《食荔枝》《食笋》《食猪肉》等众多有关饮食的诗篇。

同时,他天生乐观率性,总是善于在平凡生活中发现乐趣,像一个活泼好动、爱凑热闹的阳光大男孩。按照长期在家乡形成的生活习惯,工作之余,他总会与三五好友相聚畅谈,没有朋友来访,他就跑出去找朋友,有时甚至跑到田间、水畔、集市,追着农民、渔夫、樵夫、商贩坐在一起聊天,他说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车到眉山农贸市场时,天空开始飘起了小雨。市场外露天的墙沿边上,随便摆满的豇豆、苦瓜、土豆、茄子、辣椒等蔬菜、水果、种苗摊子,如一字长蛇阵延伸开去。乡亲们似乎没有收拾工具避雨、躲雨的意思,反倒是披上蓑衣、打起雨伞照例卖菜,出奇得安详淡定,他们从容不迫地招揽着生意,好像这春雨就是戏剧中的场景设置,丝毫和他们没有关系一般。

我心存好奇,撑起雨伞走下车,细雨很快顺着伞沿凝成水滴流下来。合上伞再试,凉凉的雨丝洒在头上、脸上、脖颈上,须臾间成了落汤鸡。我匆忙三脚两步跳进棚内,惊呼“真的是雨!”成都友人指着我哈哈大笑:“雨难道还有假的不成?”

我又想起早晨见到的一幕。一家店铺内,一位成年男子怀里抱着一个秃头娃娃,腰间用一根红绳系着,娃娃兀自玩耍,爸爸面壁发呆,不像我们内地“乖乖”“宝贝”地哄着叫着,但老少皆自然惬意,一幅闲散恬淡的样子。还有一个叫做“叮咚买菜”的公司,早起配送青菜的那群小伙儿,按说工资收入都不算高,但他们眼神里有的是平和自然与轻松快乐,丝毫找不出半点的焦虑与不安。我想,这也许正是眉山人随遇而安的一种心境,或是遇到困难淡定自若、举重若轻的大气与沉着。正如一个人的笑点低、泪点低,眉山人的“安逸点”也低,眉山人的悠闲是生在骨子里的,喧嚣红尘中,依然可以守一份宁静,觅一份清幽,寻一份素雅,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相应的,他们的包容性强,容错率高,面对复杂问题处惊不变的能力也必然很强。

有了眉山人共有的性格特点,有了能够笑纳一切的达观,苏东坡才面临被贬黄州的人生逆境,从容写下“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来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拄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即便是面对命运巨轮的无情碾压,也能淡定从容地过好每一天。历经磨难之后,仍能保持一种潇洒的豁达,从容的天真,不仅能清楚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而且能够在人生困境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从而物我两忘、超然物外。每念于此,我们不能不钦佩苏轼超脱世俗的胸襟,景仰其乐观豁达的襟怀。

淅淅沥沥的小雨还在下着,我们驾车一路向南,就这么一路走着、一路想着、一路看着、一路聊着,不知不觉,眉山著名景点三苏祠已近眼前。

[注]:原文发表在《放鹤亭》杂志(年第2期)。

(本文图片为作者实地拍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50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