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中国乡村杂志年第二季度有
2022/6/16 来源:不详喝水要山泉水,投稿要投中乡美!
提示:
①点击此处:查看《中国乡村》杂志征文详情。
奶奶的灶台——立夏糊(散文)
文/陈彩云
我的家乡在福建闽东一个海拔高,气温低的小山村。这里的夏季来得尤为迟,明明日历已经翻过了“立夏”这一页,你甚至还丝毫感觉不到夏天的炎热。小时的我从不看日历,也不曾是人人有手机的年代,唯有奶奶做的立夏糊才能告诉我,夏天来了。
记忆中的立夏糊制作工序繁琐。奶奶是村里做立夏糊的能手,每到立夏这一天,不到早上六点钟,她就起床了,开始忙碌。
首先是磨米浆,这也是我们几个孩子最喜欢参与的环节。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这样一个石磨,逢年过节时可闲不着。奶奶把前一天晚上浸泡在水桶里的米搬到石磨旁边的凳子上,然后右手握着石磨上木把一圈一圈地转动,左手舀着米一勺一勺地往石磨口里放。石磨转动一圈,米就往石磨口里钻,发出“呜嗤——呜嗤”声。我们几个孩子就围在石磨旁,兴冲冲地接过奶奶手里的勺子,再学着她的样子,轮流地一勺一勺地往石磨口里倒米。每张稚嫩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小小的嘴巴咧开了就怎么也合不上。
石磨转动声、米水声,奶奶的叫唤声,我们七嘴八舌的逗趣声,汇成一首童年的佳肴美宴曲。我们肚子都听得饿了,真想马上就能吃上一口香喷喷的立夏糊!
磨好了米浆,奶奶就开始炒“料”了。“料”就是家乡特有的小笋,取顶端最嫩的、薄薄的笋膜部分,切得细细碎碎的。还有马兰豆、豇豆、花生米、白菜切丁、肉沫、虾皮等十余种食材,配以葱姜蒜、料酒酱油,用猪油大火爆炒、煮熟。奶奶把这些熟的“料”盛在大海盆里放着,看得我们真的口水都流下来了,而我们也总会偷偷地伸出小手撮一点放进嘴巴里美美地品尝一番。
接下来,奶奶在锅里烧上开水,慢慢往锅里加米浆,一边加一边不停地用铲子搅动。看得有意思了,我也总会接过奶奶手里的铲子,帮她搅米浆。这时候,她总在一旁指导我:“要慢慢地搅,慢走有路开,慢做有活来。”奶奶是有智慧的,从她的口中我总能听到老一辈人总结的许多道理。等锅里的米糊变得浓稠了,奶奶把盛在海盆里的菜料倒进去搅拌,再搅拌,一锅立夏糊就做成了。我们每个人各自端着一个小海碗,就围着灶台开开心心地吃。我从你碗里挖一勺,你再从我勺里吃回去一口,满嘴都是香甜,满堂都是笑声。那滋味啊,至今想起,仍是口舌生津,心里眼里都满是幸福。
三十几年过去了,那口老石磨早已被遗忘在老房子的角落里,满是灰尘和树叶。奶奶的那双手也早已不再充满力量,只有一层布满斑点的老皮。她的爱无法丈量,不可计数,唯愿奶奶长命百岁,喜乐安康。
审阅:裴群枝
简评:立夏糊,南方农村特有的食物,对儿时的作者来说,是何等的诱人,至今想来,还难以忘却。作者以娴熟的笔墨,细致地描绘了奶奶制作立夏糊的利索过程,再现了她慈爱的形象。表面是对立夏糊的赞美,实则是对奶奶的崇敬和热爱。文章结构合理,描写细致,朴实无华。
终审:严景新
作者简介:
陈彩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福建寿宁人。摄影、文学爱好者。
咨询出版扫码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