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治龙不负韶华做菜农心中的贴心人
2022/11/5 来源:不详治疗白癜风的偏方有哪些呢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921/4699279.html
在黄平县重安镇,菜农们有个贴心人,大家都尊称一句“老吴”。
老吴名叫吴治龙,今年61岁的他,先后任职过黄平县重安镇农牧站站长、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等职务,从水稻育秧到西红柿、辣椒等各种高效农作物种植,田间问诊32年,用一名农业科技人员的智慧,擦亮了共产党员的本色,把辛勤的汗水洒在了群众增收致富的路上,以退休不褪色的担当和为民服务的情怀,做强农业,带富群众,收获一众农民“粉丝”。
不惧挑战,做最美“挑梁人”
退休前的吴治龙就是个工作狂人,一直沉浸于田间地头,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认真从事经济作物和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推广和技术指导、培训农民以及高效设施农业相关项目的实施与研究。年,吴治龙采用“两段育秧”法在清水江村五、六组实施“粮食增产工程”项目,获得了亩产公斤以上的高产,实现了优质水稻高产、稳定、高效,彰显了栽培科技在挖掘良种潜力和促进农业节本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先后被黔东南州农业委员会评选为“粮食增产工程”项目先进工作者2次。
自扎根农村以来,吴治龙不负韶华,探索不止,用执着和真诚在发展有机农业和高效农业的道路上,演绎了一首首动人的赤子之歌。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吴治龙连续7年考核为优秀,先后荣获省、州、县各级表彰共计30余项。
其中获贵州省农业厅表彰为“农经系统先进个人”、获黔东南州农牧局表彰为全州农业系统优秀学员,被授予“黄平县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青年“星火”带头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大胆实践,做最美“领路人”
吴治龙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深知农村的贫困和农民的艰辛。年参加工作后的他就不断思考如何能撬动传统农业的种植观念帮助农民增收致富。那时的重安重点以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为主,一直处于分散、落后、自给自足的经济状况。为了让自己的家乡变得越来越富裕,吴治龙把土地作为支点,以科技为“杠杆”,瞄准了反季节蔬菜市场红利,把自家的半亩地当成为试验发展西红柿种植的“试验田”,从育苗、栽苗、施肥、修枝打顶、摘果,每个环节,吴治龙都亲力亲为,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引进新技术。当年西红柿亩产高达至0公斤,供不应求的市场需求吸引了一大批想要生产自救的村民纷纷跑来向吴治龙“取经”。
“以前家里都种玉米小麦,辛苦一年挣不到几个钱,自从改种西红柿后,家里不仅建起了新房,手里还有了积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说起那几年自家的变化,菜农杨正芳满脸都是掩饰不住的喜悦。西红柿的成功,也让吴治龙看到了农村更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不断地试验、推广和运用,西红柿、辣椒、豇豆、黄瓜、茄子等高效农作物相继在重安镇落地生根,不仅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经济效益,还让重安镇成为了凯里市无公害蔬菜的供应基地。
量体裁衣,做最美“授渔人”
让群众靠科技致富,是吴治龙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追求。多年来,他入田间、进大棚,不厌其烦地往返于农村和农业生产第一线,“手把手”“面对面”地向群众传授农作物高产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科学施肥、化学除草等农技知识......重安镇大大小小的田土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
“他白天入棚做指导,晚上就利用空闲时间给我们做培训,接地气的讲课深受大家欢迎,也让我从一个一无所知的门外汉,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新农人”,还可以用自己的技术去帮助其他人。”家住在天堂村八组的村民龙华荣在吴治龙的技术指导下,从零星种植到规模发展,从粗放管理到科学栽培,从量产到质的飞跃,逐渐走上了稳健发展高效产业之路。还成了村里面的致富带头人,带领周边群众发展种植辣椒余亩。
在职的32年里,吴治龙利用科普大行动、现场会、培训会、送科技下村等时机,深入到村组、农户家中,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0场次以上,发放资料2万余份,受培训人数近万人次。根据群众需求量体裁衣推行“菜单式”点课,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覆盖面广、实用性强的“知识套餐”,鼓足了老百姓的钱袋子,还凝聚了一支懂技术、能吃苦的科技服务队,一同为该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把脉问诊”、“开具良方”,确保该镇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服务无“死角”。
“这些年,我经常与农民朋友共同探讨种植知识和致富门路,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和丰收后的喜悦,这是我莫大的精神享受。”吴治龙认为这是自己的使命,并表示:虽然工作退休了,但义务没有退休,只要自己辛苦能换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就算是苦点累点也值得。
通讯员 龙润裕
编辑吴森楠
二审杨正洪
三审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