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益荣洗洗洗,到底洗什么
2022/8/30 来源:不详洗,其最本意的意思是很狭窄的,《说文解字》解释为:“洒足也。从水先聲。穌典切”,说白了,就是用水洗脚。《说文解字注》:“洒面曰靧(读音:huì)、洒足曰洗”,洗脸叫“靧”,洗脚叫“洗”。
小篆洗引申义是用水去掉污垢,也指清除干净。该文字在《论衡讥日》和《汉书黥布传》等文献均有记载。后面引申出来的洗脸、洗澡、洗耳恭听、照片洗印、玩牌时的洗牌、基督教接受个人入教时的洗礼等等,都是这个在这个动词意义上的范畴。
我所看到的最早的洗作为名词器皿出现是在《仪礼》
水在洗东。——《仪礼·乡饮酒礼》。注:“承盥洗者,弃水器也。”
夙兴,设洗直于东荣。——《仪礼·士冠礼》
《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内容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仪礼》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古代主要有西周初周公撰写说、春秋后期孔子撰作(或修定)说两种观点。
这时候的洗,还是定义为盥洗的器皿,是当时主要的生活器皿之一。类似于现在的洗脸盆、洗脚盆或者小一点的洗手盆。
作为古代盥洗用的器皿。这些洗形似浅盆。一般用青铜铸造,也有陶质的。
故宫博物院藏东汉建初元年朱提造洗
高21.4cm口径44.7cm
故宫博物院藏东汉青釉原始瓷四系洗
高6.8cm口径21.3cm底径16.2cm
“笔洗”作为文房用具,完整提出的,我看到最早的是康熙年间进士陈元龙(—)的《文房杂铭十二首》(笔床、研山、水丞、笔筒、镇纸、书灯、研炉、臂搁、笔洗),其中《右笔洗》“墨去其积,言去其陈,涤除旧染,锋頴弥新,质莹神完,体洁用醇,挥毫落纸,清无防尘”。
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汉代应该是比较早的笔洗,此器玉料为青色,圆形,内膛很浅,可贮水。口沿宽而平,两侧横出片状柄,左侧柄饰龙、螭,螭头似虎而有角,身自云水中隐没,龙隐于螭后,仅露头,头形似熊。右侧柄装饰一长身龙,独角,身亦隐于云水中。柄的背面为阴线刻的图案,与正面图案近似。
故宫博物院藏汉玉龙螭纹洗
长16.8cm,宽14cm,高2.8cm。清宫旧藏
中国文化在汉代有了很大的发展,书、画勃兴,文房用具出现了很多新品种。目前已发现的汉代文房玉器有砚滴、笔屏等。此作品内膛较浅,口又阔,应是文房用品中的笔洗。
然而笔洗的出现,我认为应该更早。由毛笔的起源可以推断。
毛笔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年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一座距今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从彩陶的纹饰花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证实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
小篆笔有充分的资料表明,商朝的日常书写并非“刀笔文字”,而是与秦汉以后写在竹简或木片上的文字一样。商族人的日常书写是毛笔字。可惜由于书写材料、毛笔字不能长久保存,唯有刻在坚硬卜骨上的甲骨文保存了下来,这就造成了我们普遍的误解,认为甲骨文是那时候的日常文字。
笔洗,可以说是伴随笔的使用而存在的,所以我认为,广义上的笔洗理论上应该商朝就有了。
笔洗作为用来盛水的器皿,不仅实用美观,也是文人墨客,收藏家的爱物.笔洗是书法写字时用来盛清水的。清水有两个用途:一个是在墨里兑水将墨汁调到适用的程度,用于这个用途的,我们一般称之为“水丞”;二是书写结束后要把笔头上的墨洗净,毛笔好保存。笔洗就是从洗笔来的,因用途而得名。
其实,究竟什么样的形状可以称之为“笔洗”,是很难武断的判定的。它是以其最终实现的使用目的来决定的。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豇豆红釉洗
高3.9cm,口径8.2cm,足径7.5cm
故宫博物院藏宋钧窑鼓钉三足洗
高9.4cm口径23.5cm足距9.5cm
由于笔洗属于文房用具,均为文人雅士所有,这部分人都是代表了他们所属那个时代的最高审美情趣,故而,笔洗虽然也归于日用器皿,但却往往造型高雅,制作精美。
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仿哥釉叶式洗
高2.4cm长17.7cm宽12.8cm
洗为树叶状,叶边卷起,宛如一片飘浮在风中的树叶,动感极强。通体满施仿宋代哥窑釉色,釉面有不规则的纹片。底有6个支钉痕,并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此洗匠心独具,将仿生造型与宋哥窑瓷器的特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釉面肥润,釉色青中闪灰,通体开较大的纹片,纹理灰黑,和谐自然,给人一种妙趣天成的美感享受。
故宫博物院藏明广窑楸叶式洗
高6.7cm长26.3cm宽18.9cm
洗通体仿楸叶形,内外雕刻凹凸的叶脉,叶边堆贴4朵盛开的花,并刻出7枚花蕾。胎体厚重,釉层凝厚,深蓝色釉中渗化出葱白色雨点状花斑。此洗造型新颖,窑变花釉挥洒自如,卷曲的叶边仿佛被微风吹动,颇有天然韵致。
故宫博物院藏 宋官窑葵瓣洗
高4.8cm口径18.7cm足径11.2cm
洗为八瓣葵花式,斜直壁,折底,圈足。通体施粉青釉,釉面开片,片纹交织如网。足底边无釉,露铁黑色胎。此洗造型优美,釉层莹润如玉,在溢青流翠的釉面上片纹纵横交错,大片纹间又闪现条条小冰裂纹,构成优雅和谐的艺术整体
宋代官窑瓷器与汝、哥、钧窑瓷器一样,特别注重釉色美。其凝厚的釉层系采取先素烧坯体、然后多次施釉的方法完成的,釉层厚度往往大于坯体的厚度。烧成过程中,选用优质木材作燃料,以保证窑内的温度和气氛。官窑瓷器多为素面,既无精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描绘,多用凸凹直棱或弦纹为饰,在釉面自然优美的片纹点缀下颇显高贵典雅。
金益荣作品
《仿官窑桃式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