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城根怀旧我家住在府东街
2022/8/30 来源:不详白癜风能医得好吗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文、图
欧福泰
子城是嘉兴市区的一个著名地标,位于城市中央,至今已有多年了。从三国至清代,子城一直都是嘉兴(秀州)府衙或军治所在地。
我的少年时期是在子城根下度过的。
我家自年左右从梧桐树街搬迁到子城东墙根下的府东街,这个地方又被人们称作“干河滩”。年,我家又搬到了子城西南墙根的紫阳街,也真可说是和子城有点缘分。
早在前几年,就听说政府要将子城进行大规模改造,让这一多年前见证嘉兴古城兴始的地标,成为市民和外来游客的游览地。听到这一消息,我真是打心眼里为这落寞了这么多年的子城而感到高兴。
今年春节,我和妻子就来到修整一新的子城遗址公园,捡拾起我少年的回忆。当我俩来到留给我太多念想的子城打卡时,巍峨的城门,斑驳的城墙,四角飞檐的谯楼凌空翘首,无不让人深感嘉兴的深厚底蕴。城门南口蹲伏五百多年的石狮子一家人,终于重逢。看着守候城门的狮子一家,它们的眼里仿佛向我透射出温馨的光芒,似乎在说:“老伙伴,我们现在可是家庭团聚了!”
我给妻子自豪地指着城墙东边的方向,说:“这,就是我原来的家,我就是在这儿长大的!”
府东街,顾名思义,就是嘉兴知府衙门子城东边的一条街,东起县南桥,西到子城根。
记得我家刚搬来时,举目望去,居民较多,我家住的房子稍好点,是嘉兴县房产科调剂给的成套房。当时那两幢两层楼房,一门两户,楼上楼下各一户,楼上人家要走室内的楼梯,没有卫生间,只有一小间共用厨房。我家住楼上,面积稍大点,但也仅20多平方米;楼下只有一个房间,10多平方米。
我们住房下面的街地势较低,居民住的都是年代久远的砖瓦平房,有些人家房子不够住,就自己搭出一个披屋,作为厨房或用于住人,房顶简易,用石块、砖头草草压住油毛毡、石棉瓦来遮风挡雨。
我家北面与自由弄(旧时称贤娼弄)隔河相望,东边再过去一点,就是东大街、大年堂。南面是洲东湾。西边隔着护城河锦带河和高耸的子城墙相依。蜿蜒而过的锦带河西岸是一条小泥路,紧紧依偎着子城墙。我当时在嘉兴三中上学,大多是从这条路走。
当时的子城城门谯楼,南面正对的是瑞虹桥,桥下就是东西向的锦带河,河岸上没有什么房子,只有几间旧草房,还有大片蔬菜大队种植的番茄、豇豆、茄子、南瓜等各类蔬菜。锦带河岸边则是农民“见缝插针”种的油菜、蔬菜等。
子城东、南、西流经的是锦带河,北面流经的是宝带河。子城西侧护城河早在年填河筑路,成为一条紫阳街。为什么要叫“紫阳街”呢?听老人讲起过,子城边以前多种梓树,城墙也被老百姓称为“梓墙”。这条街原来是叫“梓墙街”,嘉兴方言读音“梓墙”和“紫阳”也差不多,想想还是“紫阳”好听,也就成为“紫阳街”了。
据史料记载,古时西南湖的水流入南门澄海门(大致方位在现沙龙宾馆附近)水关。一般古时的城门均有大小两门,大城门走人;小城门走船,也称水关。
古时嘉兴城区有90多条河道,人们的交通出行主要就靠船只,故开水陆两城门。如同现在新建的东门春波门要建大小两个城门洞一样。澄海门水关的水进城后,流向北面的叫通济河,直通醋坊桥(位于现禾兴南路与斜西街交叉口的禾兴南路),之后,一支流经纸行桥、斜桥,蜿蜒成为子城的南、东、北护城河锦带河。
另一支往北曲折成为子城西护城河宝带河。清代著名诗人朱彝尊《鸳鸯湖棹歌》曾经写道:“宝带河连锦带斜,精严寺古黯金沙。墙阴一径游人少,开遍年年梓树花。”
要说宝带河、锦带河畔“墙阴一径游人少”,也确实是这样。当时子城东,厚重的城墙,悠长的小路,墙缝的树枝,参天的树荫,白天阳光都被遮蔽住了,阴笃笃的环境,沿河1米左右的小道基本无人行走,肃静得简直寥无声息。
而且还听说这儿曾经发生过坏人劫道的案件。不要说晚上,就是白天走路也是有点吓丝丝的。我有时晚上在学校有点事,回家晚了,也从这条小径走。路上不见一个人,只听自己脚步“沙沙沙”,耳畔风在呜呜叫,还有什么野物发出莫名“嘎嘎嘎”的怪叫……
炎炎夏日,家住府东街的各家都很忙碌。每当下午三四点钟,一些性急的邻居,就用脸盆或水桶,把水洒在屋前的空地上,以此来降点温。人一走过,就闻到地皮蒸发水分的味道。
夕阳西下,经一天的烘烤,屋里实在太热,活像个大蒸笼,吃饭实在受不了。刚下班的男主人,打着赤膊,穿着短裤,将小饭桌搬到门口白场上;刚做完饭菜、打着围裙的女主人,讲究点的穿件短袖衬衫、一条旧裙子或旧睡裤,马虎点的(也可能是节省点的)索性穿条花花绿绿的平脚短裤、无袖衫,将一碗碗的饭菜端到门外小方桌上,一家人围坐方桌,谈笑风生。每家门口的白场上,飘出股股饭菜香……
每当此时,我家摆在门外的方桌就好像成为路过居民参观的“稀罕”:红绿相间的是辣椒炒番茄,紫绿颜色的是辣椒炒茄子,表绿相间的是辣椒炒毛豆……“五颜六色”可都占全了。
隔壁杨大叔看到我们一家五口都吃得这么津津有味,饭量大增,很好奇地问:“什么东西这么好吃啊?我来尝尝!”说着,他用筷子夹起一筷辣椒炒番茄就往嘴里送。“啊哟,这么辣啊!辣死人了!”菜刚入口,平时大大咧咧的杨大叔惊叫起来,接着还不住地“呸呸呸”吐着嘴里的菜。我母亲连忙拿了一杯水,让他漱漱口“降辣”。我们几个小孩看到杨大叔这副窘相,禁不住嘿嘿嘿地笑了起来。父亲说:“我们广西人就爱吃辣的!”
上世纪90年代初,嘉兴城区进行城市改造,我家和街坊邻居都搬出府东街,各住东西。我家原址早已是嘉兴商城的一部分,子城周边都“旧貌换新颜”地大变样了。如今,子城遗址公园又成为人们的网红打卡地,真让人真是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子城周边的房屋,在近年来的城市品质提升中,已旧貌换新颜,煞是好看。一些还住在周边的居民看到我在寻旧,开心地对我说:“现在的子城真是漂亮,住在这里就有一种自豪感!”
我站在子城根下,遥想过去,直面现在,仰望未来。子城根的故事悠远,鸟啼声不闻,街坊音不再,但脸上漾着幸福微笑的人儿正在向我们款款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