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瓶前,美人肩上
2022/9/19 来源:不详旧时文人士族吃穿用度多有讲究,造就了“风雅处处是平常”的生活,器物清赏,多置于书斋案头,手倦抛书,寄情玩物,闲养天和,则身心无有所累,这其中,瓷器是不可或缺之物。
《桐荫品茶图》
抵至清朝,有豇豆红瓷为人所喜。前人谓:“豇豆红之所以可贵者,在莹润无比,居若鲜若黯之间,妙在难以形容也”。
《桐荫品茶图》中美人所持既为豇豆红瓷,朱红中绿苔晕散成片,最是经典,此瓷为康熙时宫廷内的陈设瓷。此次,谷雨山房所制豇豆红柳叶瓶,器型苗条有姿致,釉色熟美而不媚艳,亦为今人所喜。
豇豆红釉,是红釉瓷器中最名贵的一种。豇豆红一名的来由,是因其颜色如豇豆,红色之中掺杂着少许青灰;景德镇的老匠人们将其称之为“姜头红”,则得名于南方盛产的一种嫩姜,新鲜出土时姜头嫩红,周边青绿,最是娇艳欲滴。
豇豆红虽然好看,烧制起来却极其繁复,一件豇豆红器物所用材料,可以烧制几件釉里红的器物,一旦烧坏,没有补救的机会,只能沦为废品,即使在康熙朝也是昙花一现,只有少量存世,后面几朝都没有再进行烧制。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探索,造就了豇豆红釉面上红、绿、灰三种色系的不同的艺术效果。
清人寂园叟陈湘涛有言“豇豆红仿于明,而康熙末年则往往有之,制小而色败,俗所谓乳鼠皮者是已。然亦颇有苍润可喜之品,其甚劣者则暗敝似灰。大氐豇色瓷类有履则润,无绿则枯;有绿则真,无绿则赝;绿而不润,燕石居多;润而不绿,俗所谓美人霁者是欤?”“粉红之微带灰色者,谓之豇红。其不带灰色者,则谓之美人霁。若灰色而又滞暗者,鼠雏之腊也。”至此,对豇豆红所包含的红、绿、灰三色系表达了当时古人的见解。
不同颜色的组合,让豇豆红有个不同的釉色表现,不同的审美逻辑,也让豇豆红出现了不同的名字,白如肌肤,红如酒晕,容光艳冶,若醉后美人之颜色者,为“美人醉”。红中有绿,谓之苔点,其最佳者晕成一片,则谓之“苹果绿”,此次烧制的柳叶瓶,便有美人醉和苹果绿两种颜色。
柳叶瓶形体修长,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此得名,是陈设花瓶中的佼佼者,可独立摆放,也可以做插花器物使用。因底足径幅甚小稍缺稳固,则使用垫烧具作为柳叶瓶支撑。值得一提的是柳叶瓶由瘦以入肥,苗条有姿致,故又有"美人肩"之称,与豇豆红一起相得益彰,妙趣横生,实为文房清玩之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