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侣点外卖后一死一伤,豆角疑似祸根生活

2022/8/9 来源:不详

近日,一则消息刷屏各大媒体:10月2日,在西安打工的一对情侣在外卖平台叫餐,食用后1人住院1人身亡,外卖中有一份豆角茄子,怀疑是食物中毒。

豆角为什么会引起食物中毒?

我们日常接触的食材中

还有哪些会导致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后,我们应该怎么办?

对此,本报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彭铁立,做了一份餐桌上的“防毒攻略”。

豆角:未熟透可引起食物中毒

四季豆有毒而豇豆无毒?彭铁立表示,网传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大多数豆角,不管是四季豆、豇豆、扁豆、菜豆、刀豆,都要熟透后食用,生吃可导致食物中毒。

豆角

生豆角中含有血细胞凝集素、皂苷和蛋白酶抑制剂等毒性物质,需要加热熟透后才能有效破坏其毒素。加热未熟透的豆角中,毒性物质虽然被破坏,但仍有残留,可以引发食物中毒,导致胃肠炎或溶血,让患者出现呕吐、水肿、胸闷、脸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休克或死亡。豆角引发的食物中毒,一般在6小时内会出现症状,4小时左右发病率最高。

皂苷,又名皂素,本身是一种毒蛋白,有研究表明,加热到80℃未熟透的豆角中,毒素反而较生豆角更高。此外,豆角两端、荚丝、老豆角中含毒素最多,建议将豆角摘头去尾,去除荚丝后再进行烹饪。

蛇胆、鱼胆:明目是真,生吞可以比砒霜还毒

蛇胆、鱼胆明目,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健康知识。但是,千万别生吞,可导致肝脏衰竭、肾功能衰竭!

彭铁立就接诊过多起病例:买了条大鱼,发现鱼胆有点分量,如获至宝,赶紧生吞,有的还将其给孩子喂服。第二天起来,发现脸色发黄、没有小便,送医院检查,发现已经出现肝衰、肾衰。蛇胆也可导致同样的后果。

注意:蛇胆、鱼胆中含有胆酸、氢氰酸等有毒化合物,其毒性比同剂量的砒霜毒性还大,不论生吞、煮熟或泡酒,有毒成分都不会被破坏!

彭铁立谈到,蛇胆、鱼胆确实具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的功效,但是,入药时剂量很小,且与其他药物搭配使用,入药方式也有讲究。因此,提醒市民不要自主服用蛇胆,生吃、熟吃都不行!

那么,拿蛇泡酒养生,有中毒风险么?彭铁立表示,问题不大,酒精本身也有消毒作用,但是要注意,泡酒后蛇胆也不可吞服。

螃蟹、虾:高蛋白易滋生细菌,鲜食

螃蟹、虾属于高蛋白食物,死亡后很容易滋生细菌,引起食物中毒,因此,建议死亡1-2小时后就不要再食用。

螃蟹、虾

还要注意的是,蟹黄含胆固醇较高,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宜使用,吃太多也会容易引起胰腺炎、胆囊炎等。普通人一天内进食最好不要超过2只。过敏体质者要特别注意,食物蛋白过敏可导致皮肤过敏、哮喘、腹痛、腹泻、过敏性休克等,轻则身体发痒、起皮疹,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气短等。因此,螃蟹味虽美,孕妇、虾蟹蛋白过敏者禁食,老人、小孩及脾胃虚弱者少食或不食。

此外,河豚味美,处理时稍有不慎也容易发生食物中毒,建议不要自己烹饪加工。

河豚

泡菜:一星期左右亚硝酸盐最高,别吃

清淡爽口的泡菜,也是许多人的心头好。但是,泡菜发酵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可与人体内的胺类合成亚硝胺,长期食用可能诱发胃炎,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也是重要致癌物之一。

泡菜

因此,建议少吃泡菜。实在想吃怎么办?彭铁立谈到,腌制一星期左右的泡菜亚硝酸盐含量最高,应该避免食用。有研究表明,泡菜应在腌制20天后开始食用,腌制超过30天的,相对较为健康。

亚硝酸盐危害有多大?进入人体后,亚硝酸盐将人体血液中正常的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的载氧能力降低,从而导致高铁血红蛋白症;亚硝酸盐在体内合成亚硝胺而诱发癌症;导致肾小腺肾小球肥大。

生姜、醋、牛奶这些“土方”

真的能解毒吗?

发生食物中毒,我们该怎么办?

彭铁立谈到,目前,患者自救的有效方法,就是催吐和大量喝水,如果是服用了硫酸、盐酸,也可服用鸡蛋清或牛奶,保护消化壁。而民间流传的以生姜、醋解毒的“土方”,并没有解毒效果。

目前,食物、药物中毒的治疗原则有四项:

停止接受毒素,即不让患者继续摄入有毒物质。清除体内已吸收或未吸收的毒素,后者可通过催吐、洗胃、吃泻药等方式排出;

已吸收的毒素,轻微的可在大量补充液体的同时,使用利尿药物,促进毒素从尿液排出,情况严重者,则需要通过血液透析或血液滤过,清理体内毒素。

部分有毒物质有“解药”,如敌敌畏等,可通过特效解毒剂治疗。

对没有特效解毒剂的中毒,只能进行对症治疗,即,针对患者肾衰、脱水、心衰等症状,给予相应的治疗。

采写

清远日报记者岳超群通讯员彭可明

编辑

路子酱

校对

喵果果

清远政务新媒体合作

清远日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13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