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吃三顿,一吃一夏天,吃烦了的豆

2024/1/26 来源:不详

北京中科白瘕风刘云涛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ys_1515/yuyue/20220910_1_1/

夏天的北方,一天吃三顿豆橛子,一吃一就是夏天。

这话虽有些夸张,但从网络上众多山东网友对豆橛子的那股厌烦劲以及一系列“反抗”豆橛子的举措,相信隔着屏幕的大家也应该能体会到,夏天的山东人真是吃够了豆橛子。

看这IP和点赞

看了网友们的评论我特别想问一句:你就不怕邻居看到后把家里吃不了的豆橛子分你些。

其实不只山东,夏秋季节,河南、河北、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豆橛子”也是餐桌上的常客,或许是因为山东是蔬菜大省,抵触情绪才更浓重一些、在网上发声的人也才更多一些。

不过玩梗归玩梗,普普通通的蔬菜、被吃烦了的“豆橛子”,其实不简单。

今天就和大家聊上一聊。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咋听“豆橛子”,相信肯定有人不知道是啥?

这并非我们寡闻,而是因,一方面国内豆角类蔬菜的种类繁多,另一方面不同地区对“豆橛子”的称呼不同存在同物异名的情况。

“豆橛子”在植物学分类上,指的是豆科豇豆属长豇豆种众多栽培种的长豆荚,在不同地区有长豆角、带豆、裙带豆、菜豆(“菜豆”还是一个另植物种的中文正式名)等诸多别称。

虽然当前学界仍未对豇豆属植物的起源中心有统一的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人类利用豇豆属植物的时间非常早,同时我国至少是豇豆属植物的次生起源中心。

在豇豆属中,“豆橛子”还有两个同样被人类充分利用的“亲兄弟”,分别是“普通豇豆”和“短荚豇豆”。

普通豇豆(一般荚长不超过30厘米),以粮用为主,当前部分国家和地区仍将其作为粮食使用,在我国由于其产量较少,虽也有种植,但只能算是杂粮。

短荚豇豆(长10——20厘米),粮菜两用,嫩豆荚可作蔬菜,豆粒可作粮食,当前国内也有栽培。

我们又爱又恨的“豆橛子”,豆荚细长,一般荚长在30——厘米之间,不同栽培品种间豆荚颜色存在差异,以绿色为主(常见还有紫色、白色、杂色),主要作为蔬菜使用,口感味道上,老、嫩“豆橛子”各有不同风味,老、嫩我觉得好吃但也确实顶不住天天吃。

“一天吃三顿,一吃一夏天”有原因!

为啥夏天有吃不完的“豆橛子”呢?

首先,夏天是“豆橛子”成熟上市的季节,这众所周知的原因之一。

不过原因当然不止于此,还有更深层的东西。

前文我们提到人类利用豇豆属植物的时间非常早,而就现有科考证据和古代文献记载来看,我国是最早采食、利用、栽培“豆橛子”的国家之一。

在物质匮乏的古代,“豆橛子”绝对算得上是高档蔬菜,事实上莫说是在古代,往前推个几十年也一样。

夸张一点说:在古代吃个“豆橛子”,你得是贵族;几十年前吃个凉拌“豆橛子”,那相当于过年了。

而当前之所以被“吃烦了”,则是悠久的栽培历史积淀、辛勤科学的育种、广泛推广栽培下的产量剧增,才让曾经的珍馐变为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蔬菜。

此外,还有一个相当贴地气的原因。

中国人骨子里有着浓厚的“种菜基因”,只要有地,只要到了年龄,中国人不种点菜,心里总觉得亏了。

我家的“豆橛子”就用豆油桶做的盆,声明一下,我绝对没浇过热水。

玩笑归玩笑,“豆橛子”之所以能出现在房前、屋后、小菜园,甚至是花盆中,成为家庭栽培蔬菜,一是种植门槛低;二是产量大。

试想一下,轻轻松松一颗豆变满藤“豆橛子”,看着绝对是赏心悦目。

本身“豆橛子”商品种植规模就大再加上家家户户自己还种,可不得“一天吃三顿,一吃一夏天”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72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